当前位置:   首页   >     569vip威尼斯游戏   >     关于我们   >     学院新闻   >   正文

雏鹰学者专访:麦瑞坤老师

2017年07月07日 00:00 点击数:

麦瑞坤,男,工学博士,副教授兼博导,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智能化牵引供电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成员、569vip威尼斯游戏“雏鹰学者”、留学基金委“未来科学家项目”入选者。

2004年获得569vip威尼斯游戏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569vip威尼斯游戏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因项目交流赴英国AREVA公司全球输配电分部研发中心从事PMU研发工作2年;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联合博士后研究29个月,其中部分时间在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粤港项目合作研究。在AREVA公司负责研发的PMU单元通过Level A认证并于2009年在全球发售;在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高级别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4篇,共发表63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61篇,在IEEE General Meeting等国际会议上发表EI收录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铁道科技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图片1.png

结缘交大

这里适合有理想与报负的人,如果有所准备,定有一番作为

在交大求学十年,与交大结下不解之缘,去过香港,远赴英国,麦老师发现交大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母校的轨道交通实力雄厚,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中名列前茅,这里能满足他所有的想法并将之实践,无论成功与否,交大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科研学术舞台。他热爱教育事业,喜爱与学生交流,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日常的生活和科研当中,不管是身在距离千里之外的美国,还是在倒时差的深夜,只要他脑海里浮现出新的想法,就会立马和自己的学生分享与交流,因为新的思想是不能被搁置的。

职业使命

科研项目始终亲力亲为,坚持不懈

看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

对于科研,麦老师始终坚持与团队成员一起亲自动手参与,奋战在一线。根据麦老师的回忆,我们得知在他刚刚研究非接触式供电这方面的时候,带领他的团队在东莞的一家公司进行科研实验,当时实验的器材是高达50Kw的大功率器件,加之当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更大程度地提升了实验的操作难度。公司的员工都不愿意甚至不敢去进行实验测试,但是麦老师利用一个简单的木板当做保护装置,带领他的团队进行实验,虽然中间经历过失败,但失败的背后也为成功的到来铺好了道路,打下了基础。最后,在麦老师和整个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们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得到了理想的成果。在那一刻,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就是麦瑞坤老师,一个对科研如此执着的人,一个对科研永不放弃的人。

对于教育,麦老师作为电气学院的一名教师,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给学生们上课,而目的就在于,传授他们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麦老师喜欢把一节课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让他们在理解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动自己的脑筋,产生出更多新奇的想法,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他不喜欢叫学生干一些计算机能够完成的事情,比如说将数值带入公式进行计算,这些事情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并且都是一些机械性的东西,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他更注重让学生开拓思维,并且对其加以引导,看看学生否能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有所创新。这就是麦瑞坤老师,一个对教育有着深切热忱的人,一个对学生负责的人。

思想观念

团队合作至关重要,一加一等于三

麦老师坚信一加一等于三的原则,两股独立的力量,一定没有合在一起的力量大。在他的科研团队一般是一个博士带四到六个硕士。一加一等于三,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整体的进步更能够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团队里更有甚至能达到一加一等于五的效益,在老师跟老师之间,学生跟老师之间,老师的进步也得益于团队合作。为自己树立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虽然现在还有一定的差距,条件也有欠缺,但是通过不断地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目标。

人生态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肯付出就定会收获

由电力系统的信号处理方向转到非接触供电研究方向,自身的压力倍增,为了更快地进入到研究领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麦老师也从不放弃。全身投入科研和教育事业的他,见家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成为雏鹰学者,也是身负巨大压力,需要时刻警醒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投身科研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是优秀的科研成果,整个团队一起分享成果带来的喜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压力也是动力,学生的进步也是他的进步,在科研的这条道路上,他与学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麦瑞坤老师认为做事和做人是一样的,教育生涯,他始终奉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潜心研究,不害怕失败,努力攻克一个个难题。从事教育工作和投入科研绝不是为了更高的收入或更好的待遇,在世俗的诱惑和急功近利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心中一直怀抱着对学术的信仰与敬畏。

对学生的期望

麦老师认为学生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其次,麦老师也建议学生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与论坛,在他看来,一位学者,在这些平台上亲自现场给学生展示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只花几小时时间就能具体了解到这些学者们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潜心研究的前沿的最新学术成果,实在是十分值得的事情。

读几本好书,参加几项研究课题,出席几场学术会议,最好还要发表几篇学术文章。希望每个同学要弄明白这三年应该做什么,怎样制定一个规划框架,有计划前瞻性地去具体落实每一个计划,不要辜负了大好时光。

对话麦瑞坤老师

Q1:麦老师,对大学授课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呢?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学习的课程?

我喜欢教给学生基本的原理,让学生在学习时多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把结论给学生,同时鼓励多提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与此同时对他们加以引导。老师的责任并不是教授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多少,他们是否能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有所创新。比如在感应式无线充电的基础上,发散其他的充电方法,在考虑车体重量的同时,能否改变充电性质和内部结构,还有如何避免涡流,降低成本等。在谈论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注意到要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学会掌握知识比死记硬背有更大意义,思维方法比单纯的机械计算来的更有价值。

Q2:麦老师,您能简要总结一些您来校工作的这几年么?

我很荣幸和高兴,也很幸运能回到母校工作,给了我一个我喜欢的,而且是更加强大的平台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跟学生在一起很开心,感觉自己也更年轻,自己研究无线传能,能够做出自己的一点点的贡献也很开心。

走进麦老师,感受他肩负使命的不易,感受他对投身科研的执着,感受他坚持不懈的奋斗,感受他为人师表的负责。麦瑞坤老师不管是对待自己的学生,还是对待科研项目,都是怀揣一颗认真和严谨的心。他是我们每个交大学子值得学习的榜样。而我们也坚信,麦老师和他的团队能够在今后的科研生涯中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在非接触式供电领域做出更多突出的成就。

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新闻中心 通讯员 学佳 报道 胡超 摄影 郭建 编辑